去年岁末,海丰县委办公室谢立群同志送来了一本沉甸甸的《海丰音字典》书稿,希望我能抽时间给予审阅并写个序言。立群虽然不是专门从事语言学研究的学者,但在与他认识的近二十年中,他踏实的作风,如饥似渴的求知欲,特别是他孜孜不倦钻研汉语方言的执著精神,都给了我十分深刻和美好的印象。作为一名行政工作人员,在当今世风下,能甘坐冷板凳,长期潜心于家乡方言的研究并《海丰音字典》是海陆丰地区文化教育史上第一部规范的方音字典。读完这部洋洋七十万言的书稿,我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我的印象,那就是它的科学性、乡土性和实用性。
科学性主要反映在全书的体例上。虽然这是一部中型的方言字典,但作者严格按照字书的要求和规范,从注音、释义到形音义差异之比较,都尽可能做到与规范字典的做法相一致。至于注音,考虑到国际音标没有多少读者能认识,便采用了大家熟悉的汉语拼音方案,并根据海丰方言的特点加以改造。如“国”注gog4 ,“草”注cao2,易认易读。如果按国际音标注成kok4和tshau2,就没有多少海丰人能看懂了。其实这套音标也是闽语区描写方言的常用音标,已经得到群众和专家的共识,用来标注方音至少对一般读者认读海丰字音起着省力方便的作用。
所谓乡土性,主要是指收字和释义都能紧密联系海丰方言的特点。
都,古代行政区域单位。北宋时海丰县下设兴贤、石塘、 金锡、杨安、坊廓、石帆、吉康、龙溪八都,明嘉靖年间划出龙溪都与潮属之惠来都合置惠来县,清雍正九年(1731年)划吉康、石帆、坊廓三都置陆丰县。
这样的释义,对海陆丰人尤其学生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乡土历史教育。
实用性,这是方言区人民对方言字书、辞书的普遍要求。因为如果一部方言字(辞)典不具使用效果,那就没有必要出版。立群所编的《海丰音字典》则是一部实用性强的字典。
首先从注音看,本字典与多数方言字典一样,每个字都有普通话和方言两套注音,而方言部分又根据闽南话“文白各成系统”(罗常培语)的特殊性,将读书音(文读)和说话音(白读)及其所适用的词语一一标出,这对海丰人以及想学海丰话的外地人来说都十分重要。如“大家”一词的“大”,文读为 dai6,白读为dua7,意思完全不同:“dai6家”是大家,而“dua7家”则是婆婆。字典重视这种文白异读的辨义功能,无疑也加强了本书的实用性。
海丰地处粤东沿海,盛产海产品,所以海鲜成了海丰人餐桌上最主要的菜肴。连早上吃的粥(海丰话叫“糜 ”)都往往与海鲜一起煮,故有虾糜、鳗鱼糜、鱿鱼糜和蟹糜等名目的早餐。有鉴于此,作者便在字典中收进了数量可观的鱼虾蚌蟹的俗名,并将其学名列为字头进行比较。如:“鲾”,bi,<方>beg4 一种海鱼,体小而侧扁,青褐色,鳞细,口小,生活在近海中,海丰方言叫“金钱花”“狗更”“更仔”“长腰”等。这种处理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既让当地读者掌握了日常所见鱼类的有关知识,还学到了各类海产品的学名、土名及其叫法和写法。
本字典虽冠名“海丰”,但其适用对象却不单单指海丰县的七八十万居民。它至少还包括1、从原海丰县划出去的汕尾市区五六个镇的四十万人2、陆丰市福佬话区的上百万居民3、港澳台的海陆丰福佬人及海外的海陆丰籍侨民,除此之外,还有在海陆丰工作而希望学习一些当地话以便于交流的外地人。这样看来,本字典适用的对象就不是几十万、上百万而是几百万之众。这个数字说明,出版这本字书是十分必要的。
当然,这本字典无论收字和释义仍有一些值得商榷和完善的地方。特别在收字方面,我个人以为,作为县市范围的方言字典,收字不宜太多。一些生僻字,即只见于古代书面语,而在普通话和海丰话里都极其罕见罕用的字可以基本不收,以使字典减轻负担,也便于一般读者的阅读。
海丰是一个历史悠久、人文荟萃的鱼米之乡。民初以后一批历史人物和文化人如彭湃、陈其尤、陈炯明、马思聪、钟敬文等都是出生在海丰的历史名人。而海丰农民运动和三种明清戏剧的完整保存则更是为海丰的历史增添了耀眼的光彩。作为一名公务员,立群同志利用工作之余,呕心沥血编写了这样一本著作,无疑是对吾乡文化教育事业的一大贡献。可喜也,亦可贺也!(潘家懿)
后 记
“二十年磨一钝刀。”
编罢这本《海丰音字典》,心头除了涌上一种如释重负的喜悦心情之外,充盈心间的更多的是没有把字典编得更加完善些的遗憾,以及对在现在这个社会转型期从事海陆丰乡土文化研究能有多大作为产生困惑的复杂心理。
二十多年前,笔者在陆安师范学校读书,当时大家手头所能用的方言字典都是潮汕字典。查阅中发现字典所列的字音与海丰音有较大的差异,大家同学就在议论,为什么没有人根据海丰话的实际情况编一本《海丰音字典》呢?此后数年,凭着对海丰话四声八调的好奇,笔者狂热地自学起汉语音韵学和方言学。1988年毕业之际,即在刘格平同学毕业纪念册上留言宣称要编一本《海丰音字典》,大有一番“舍我其谁”的豪情壮志。毕业不久,就忙碌于字典的资料搜集及卡片制作工作。而后,随着工作岗位的几经变换,字典的资料搜集工作也就停停打打了。而在这些年学习方言学的过程中,笔者有幸得到黄家教(中山大学)、詹伯慧(暨南大学)、陈建民(国家语委语用所)、潘家懿(汕头大学)、陈恩泉(深港语言研究所)、林伦伦(广东技术师范学院)、申小龙(复旦大学)、曲彦斌(辽宁社科院)、杨必胜(北京联合理工大学)、陈小枫(中山大学)等专家教授的悉心指导,先后参加了几次语言学研讨会,发表了《开放以来海丰县城的语言变化与语言心态》等论文,学业上有所进步,但字典的编写仅试写了三四百个字头就因在新世纪换上新岗位而中断。此后几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忙忙碌碌中度过,但内心深处却割舍不了这个字典情结。
2003年春节后的一个雨夜,在滴滴答答的雨声中,笔者翻出尘封的旧稿,怀想起曾给予我教益而仙逝多年的黄家教、曾中原、林兆五等诸位师长,感慨万千: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还是应该要抓紧时间编这本字典吧!于是重新草拟凡例,一鼓作气,每天利用晚饭后几个小时的时间编写字典,至次年8月,初稿基本完成。初稿清样打印出来后,自感质量不甚满意,于是诚邀数位同好参与编订,几经修改,终成现在这个样子。承蒙潘家懿教授、魏伟新研究员、黄汉忠先生仔细审阅全稿,校正了一些错误。潘老师还在百忙之中抽空为字典作序,溢美之处甚多,令笔者汗颜不已,就权当作是对后学的奖勉吧。
本字典在编写过程中,除了参考《凡例》所列各类汉语工具书外,还参阅了《普通话潮汕方言常用字典》(李新魁)、《新编潮州音字典》(林伦伦)、《海丰俗语谚语歇后语词典》(魏伟新)、《广东海丰方言研究》(杨必胜 潘家懿 陈建民)、《海丰方言》(罗志海)、《海丰方言词典》(罗志海)、《海丰县鱼虾贝藻学俗名对照手册》(叶良方)、《潮汕青草药彩色全书》(潘鸿江)、《闽南方言大词典》(周长楫)、《闽南话漳腔辞典》(陈正统)、《台湾闽南话辞典》(董忠司)等书,特此列出,以示不敢掠美。因时间仓促,书中错漏与不足之处可能甚多,敬祈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谨以此书献给海陆丰的父老乡亲们!(谢立群)
(谢立群主编的《海丰音字典》)已由汉学出版社出版。)